在棱镜盖板上列出的参数说明这架双筒镜的倍率是7倍,口径50毫米,在1000码的距离处视野宽为372英尺。
双筒镜常为了预期的特殊用途而被设计。一般双筒望远镜都有标示物镜口径、倍率与视场等数据。比如标示“7×50”说明该双筒望远镜倍率为7倍,物镜口径为50毫米。望远镜的成像质量以及实际分辨率则由其镜片质量与厂商制作工艺决定。这些不同设计的一些光学参数(有些会标示在双筒镜的棱镜盖板上)如下:
物镜口径
编辑
物镜的口径可以决定能吸收多少的光线来成像,通常是以毫米(mm)来表示。
集光力是指物镜收集光线比肉眼强多少倍的能力,公式是:物镜面积 / 瞳孔面积(7mmx7mm)。然而镀膜、制作精度也会影响光度。一枝优秀的10x40的光度可能比中级的10x50高。
倍率(Magnification)
编辑
倍率计算公式:物镜焦距 / 目镜焦距
倍率是物镜的焦距除以目镜焦距的商,这是线性的放大倍率(有时会以直径来表示)。例如,倍率为7的,就如同将物体拉近7倍距离的影像。倍率的数值将取决于双筒镜在设计时的用途。手持的双筒镜在设计时倍率可能较低,以减少因手持造成的震动所致的画面模糊。提高放大率会使视野相对应的减小。倍率越高,手持抖动所造成影响的可能性也越明显,因此对于观景来说,放大率小(7~10倍以下)的双筒镜效果有时甚至更好,因为它们比起高倍率的而言画面更为稳定。一般来说10倍乃是一般人之极限。
经常会以放大率X口径的型式来表示双筒镜的特性,也就是显示为7×50,并显示在棱镜的盖板上。
一般双筒望远镜放大率8倍以下的为最好,它们能提供足够放大率,同时手持也不太费劲。大多数人可以稳定地拿它们。7×30或8×30的双筒望远镜对白天使用已非常足够。口径40或50毫米的双筒望远镜在夜间提供较好的亮度。夜间使用的(如用在观星上)双筒望远镜若需更高放大率的话,需更高口径。
手持的双筒望远镜最小的是3×10的伽利略观剧镜,一般户外最大的放大率在7至12倍之间,口径在30至50毫米之间。更大的双筒望远镜一般需要一个支柱,比如天文爱好者使用的约150毫米的双筒望远镜。有一些天文爱好者也制造过更大的反射或者折射的双筒望远镜,其效果有好有坏。
视野
编辑
双筒镜的视野取决于它的光学设计,通常他显示的是线性的数值。例如标示为在1,000码(或1,000公尺)的距离时看见的宽度为多少英呎(或公尺),或是直接标示可以看见的视野角度。
出射光瞳
编辑
倍率计算公式:物镜口径(mm) / 倍率
当你手持双筒镜使目镜离双眼一段距离时,你会见目镜中央有一个圆型光点,其馀地方为黑色,这光点就是出射光瞳。
双筒镜经由物镜收集的入射光会集中在目镜,也就是由出射光瞳射出,射出的直径就是出射瞳的孔径,其大小即为物镜与倍数相除的商值。出射光瞳越小,代表影像较光亮,较易看到影像。若出射光瞳太细,会使影像难于观测。要最有效率的使用收集到的光线并有效的提高亮度,出射瞳的直径应该与充分张开的虹膜直径一样大。人眼的虹膜最大直径—大约是7 mm,但会随著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如50岁的人瞳孔夜间中扩到最大亦只有5mm。因此,比这个值高的出射光瞳会浪费部分的光。出射瞳太大会是浪费掉收集的光量,而且在观察小天体时,出射光瞳太大会降低反差,尤其在观察暗弱天体时十分不利,所以在白天使用出射瞳约3mm的就足够了。目前较普遍的出射光瞳为5毫米,比如10×50或者8×40。但是,较大的出射瞳能使眼睛更容易对准光束,并且能避免突然进入黑暗边缘的晕边现象。
适眼距
编辑
适眼距是从真实的目镜到后方仍能清晰看见影像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之内观测者看见的影像没有晕散开的现象。通常目镜的焦距越长,适眼距也会越长。双筒镜的适眼距一般都在几毫米至2.5公分的范围内,这个距离对戴眼镜的观测者非常重要。通常,需要较长的适眼距才能让戴著眼镜的观测者依然能看见完整的视野,而不是只看见片段的范围。在使用时,适眼距太短的双筒镜也很难让观测者维持平稳的进行观测。